Evernote Clearly

一早手残,看到chrome右上角处,用户名不知为何乱码,虽然不是处女座,但一念及此,总是觉得碍眼。于是到设置里面,把这个乱码的“其他人”给删了。删除前有警示,会清除数据,以为无非浏览记录,cookie什么,没有在意,直接就确认了。

删完了才发现,显示在界面的几个扩展黑了,反正常用的就那么两三个:AdBlock,Fawave… 然后我发现第三个我想不起来了,只记得是evernote的一个扩展。如果想把网页文章摘录到笔记,可以先把界面字体做个整理,这样无论是打印还是阅读,都会整洁许多。

于是先到谷歌商店,搜evernote,只看到clip… 大致描述了下关键词去放狗,没找到。这才有点慌,每天无聊就会看看网页,美文或者实用文章,都 …… 阅读全文

马勒 第一交响曲”巨人” MAHLER: Symphony No.1″Titan”

这首交响曲作于1888年,在布达佩斯皇家歌剧院任指挥之时,1889年11月20日由马勒自己指挥布达佩斯爱乐乐团,以“交响诗”名义首演。

原创作时有标题,“第一部分:青年时代,花卉,果实,荆棘”。这一部分又分为3段,马勒自己的说明为:””1.春日天涯,引子和舒适的快板,引子描写大自然从漫长的冬眠中苏醒;2.采花,柔板;3.满帆,谐谑曲。”“第二部分:人间喜剧”,分为两段,标题分别为“1.搁浅,卡洛风格的葬札进行曲,启发作曲者创作的外因是一幅讽刺画《猎人的送葬行列》,这是一本童话故事中的插图,奥地利的孩子们全都知道它。

一群森林动物抬着去世猎人的灵枢送往墓地,兔子拿着小旗,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队波希米 …… 阅读全文

贝多芬 C大调第一交响曲 Op.21

《C大调第一交响曲》(作品21)是路德维希·范·贝多芬于1799年至1800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,也是他的首部交响曲。全曲虽多有不合常规之处,但仍是古典乐派风格,与海顿、莫札特的作品类似。不过其第三乐章已有了贝多芬诙谐曲的气质,为日后贝多芬特有风格的形成奠下了基础。

到1790年代之前,贝多芬已经尝试了几乎所有主要器乐形式,除了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,可能是因为其老师海顿在此二者领域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。贝多芬在这世纪末的几年内,方开始创作交响曲。对终曲的构思早在1795年就已有草稿作为证据,此时贝多芬在学习对位法,但正式创作开始于1799年,并于1800年完成。

该作品题献给戈特弗雷德·范·斯维顿男爵,贝多 …… 阅读全文

海顿 D大调弦乐四重奏 Op.20 NO.4

定了周五上交,上海四重奏的这场室内乐,说来好笑,很熟悉海顿和他的作品,但从未真正仔细听过研究过。借这个机会,反省一下,看看早期弦乐四重奏的资料。

“弦乐四重奏”,指一组由两把小提琴,(第一小提琴通常演奏高位旋律,第二小提琴则相应的演奏低位旋律),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组成的演奏家团体。如果作曲家为其它的四种弦乐器配写音乐,如三把小提琴和一低音提琴,或是小提琴,中提琴,一大提琴和一把吉他,他应在配器上特别注明。标准的弦乐四重奏是一种常见的室内乐,自18世纪以后,大多数的作曲家都写有弦乐四重奏。

通常是四乐章的作品(小部分的弦乐四重奏为三乐章的,代表有莫扎特早期的弦乐四重奏。),和交响 …… 阅读全文

苹果手机 照片图库删了文件 还占用空间

愁了好几天,老婆的两只手机4s和5s,考虑到实用,其实是图便宜…… 当初买的都是16G。据说iphoe的定价策略,这个容量红利空间非常大,前段有换128G闪存的服务,很是红了一把,把闪存价格都炒高了。策略估计还会继续下去,谁让人家一家独霸呢,乔老爷的老本吃吃,也足够红几代。

几年用下来,问题来了,起初发现微信看视频看不了。报容量不够,于是缝缝补补删些照片解决。不过这几天大问题了,即便删了所有照片,还是容量报错。看了看通用-用量-存储空间,吓了一跳,照片图库占了8G…… 微信3G,16G的空间基本被这两货吃了。微信暂时不去管它,照片删了,怎么会还占用空间呢?

放狗搜了下,文章不少,一一试用,都没解决问题… 百 …… 阅读全文

新浪博客用chrome访问故障?

养成习惯,在自建博客发一篇,同时复制一篇到新浪。一来互为备份,二来新浪有些人气,多多少少也有些虚荣成分。毕竟看到有人喜欢了或者给了评论,还是窃喜的。从另一面来说,也能促使自己多写些文字。上周做网摘,关于写作,就是多写,先不要想写得好不好,养成码字的习惯才重要。

今天看看网摘到量了,便准备复制到新浪博客。没想到打开直接乱排版,尝试了近二十分钟,chorme里还是无法正常。最近一段时间,每每打开新浪博客,总是既慢又烂。博客首页是好的,等想进自己的博客,和发博文时,需要刷好几次。今天是彻底不举……

于是换ie解决掉。

记得gmail将被墙还没有被墙的时候,就是这样似举似不举;现在用google搜索 …… 阅读全文

台湾 一屋窑 玻璃公道杯和茶漏

我比较不喜欢仪式感太重,看到繁文缛节一般会绕道。这些年在文玩圈子进进出出,茶道香道接触了不少,总是过于程式化,多是为了忽悠别人的钱包。或者脑子一热弄了成套的用具,朋友圈秀了机会后,直接到阳台吃灰。

大道至简,年少时去北京玩儿,赶上盛夏,一上午下来皮都要干脱。正巧到了前门,几十个大碗顺序排开,两个老爷子背着大茶壶,不停续水。一毛钱还是多少来着,记不清了。当下一碗下去,狠狠地体会到久旱逢甘霖的快意。那天看了些什么,完全没有记忆,这碗茶香,到现在仍弥漫在嘴边。

后来绿茶红茶,白茶黑茶,自己买的,朋友给的,厂家送的…… 似乎都没了这个味道,倒是喝茶的习惯,留了下来。许是大碗茶的粗放影响, …… 阅读全文

巴赫和《马太受难曲》

提前一周,本城乐迷已经开始呼吸《马太》的空气,朋友圈里分享着各种文章和唱段。此次布商大厦管弦乐团,携手莱比锡圣•托马斯合唱团,内地首演,堪称破冰盛世。圣•托马斯教堂,本是巴赫生前任职的最后一站:巴赫的后半生在德国莱比锡城就职(1723-1750),担任圣托马斯教堂学校的音乐指导,并负责该城路德教四大主要教堂(托马斯、尼可拉斯、彼得、马太)的音乐礼拜事务。而《马太受难曲》也是在此谱就:1727年4月11日周五,巴赫在托马斯教堂上演自己新谱写的《马太受难曲》。

之所以称之为破冰,因为涉及西方宗教题材。《马太受难曲》,当初是专为基督受难日(复活节之前的星期五)而作的礼拜仪式,旨在让会众和信徒在音乐中认同宗教 …… 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