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71. 听雨斋读书记 2

辛德勇:讨论学术问题,不能带有个人
《冬心先生续集》序由西泠八家之首的丁敬手写上版,并作跋文,详述书写缘起。
《冬心先生续集》两卷 是由弟子罗聘整理编辑、董理付印的。
【西泠八家另一位蒋仁,有“真水无香”印藏上博,长边款仰慕丁敬,另对于罗聘亲家薛铨不喜丁敬为“蜣螂转粪”,即不知天高地厚。
蒋仁颇痴气,得汉印“蒋仁”而改名,隐逸好佛。真水无香,有“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”之意。不知何故边款如此着尘。
金农画作常有弟子罗聘代笔。
蒋仁致敬丁敬,丁敬为金农好友,金农弟子罗聘,罗聘亲家薛铨,游离在朋友圈内外,各抒己见。】

朱其石,室名听雨轩,浙江秀水(今嘉兴)人, …… 阅读全文

听雨斋读书记 1

初七 文登,被誉为山东胶东半岛尖端的东海明珠,清代徐士林官至工部尚书,建有“听雨楼”藏书楼。
【见听雨二字,如与古人相唔谈。】

初六 癸未淘书消夏录
【古人读书多有此名,消夏二字出彩。】

初五 吴云稿本《两罍轩尺牍》
【初读以为是上博人广旧馆书画专室,行文复查:2017,菲律宾华裔捐赠人庄长江先生、庄良有女士携庄家第三代后人,一行16人出席了上海博物馆举行的“两塗轩珍藏”印启用仪式。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李仲谋和捐赠人代表庄长江先生、庄良有女士分别致辞,并现场为藏品钤印珍藏章。】

初四 韦力记载叶昌炽批校本《禽经》,提及年初偶遇苏州书友黄某,谈话间袖出此书,亟收纸。
【 …… 阅读全文

465. 是时候暂别了 朝花 读书声 饭否

筹备听雨雅集的这段日子里,也想了一些自己坚持的一些事情。博客,摘录网站-朝花,摘录公众号-读书声,饭否的摘录分享,想的是初衷,和未来的打算。前者是发自内心的冲动,想用摘录,来说自己的一些观点。后者却是从未想过,甚至为了页面干净,排除了各种商业广告。
 
每天晚上在网上的闲逛和摘录,现在想来,有时是出于内心,但也有些日子,会敷衍一些。仿佛觉得有人在看,而不能无所事事。偶尔想起这点,还会有些迷茫,这样是为了什么?为了几个点赞,转发,带来的虚荣感么?五十知天命,生活中却仍有太多看不懂的人和事,但最看不懂的,还是自己。
 
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豁达。
 
另外一件事,批评比 …… 阅读全文

438. 有没有解析excel的工具?

除了博客,自己还有个公众号——读书声(dushu08),每天发发自己的摘录。为了碎碎念,看到惬心的语句,做张图每天早上发一发。你看,男人都是有发言的欲望的,虽然是转录别人的语句,但终究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。
还有就是博客的副产品,http://f.winature.com/ 平时看到好的文章,会顺手抄下来放着。也不多,每天多则两三篇,少则一篇。好像记了很久了,偶尔回去翻一下,很有意思。当年自己赞同的态度,满意的生活方式,如今多少有些改变,用时髦的话说,有点打脸,也算成长了吧。
阅读全文

420. 该用怎样的办法记笔记?

年初看到关于卡片笔记法的介绍,被刺激到了。这些年断断续续用了各种办法记笔记,纸质的笔记本,A4纸,app的印象笔记,notes等,最后总是一地鸡毛,大多不回去回顾。零星的一些火花,或者再看是毫无感觉,或者从此消失无踪。

断断续续看了一些视频介绍,大致是知识彻底打破类别的笔记,回顾或者需要的时候,根据选题找出卡片。新名词是单向或者双向链接,让记笔记时看似不相关的卡片,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。

由此产生了不少知名的app,不过从自己过完使用app的不美好经历来看,还是有些望而却步。收费以外,手机往往导致分心,对自制力实在没有自信。此外,支撑app靠的是商业公司,有过谷歌reader和notes的惨痛教学,连浓眉大眼的 …… 阅读全文

405. 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?——《学习究竟是什么》 笔记

【前言:看了下记录,从三月九日重读万维钢老师这本《学习是什么》,是因为此前读过两遍,对其中一些观点和方法颇觉受益。但读得粗糙,跳过了很多不太感兴趣的章节,想借写笔记让读书慢下来,纠正被快知识扰乱的精读能力。再就是一度很头疼孩子的学习,照搬自己的落后的经验教训,已经意识到是不合适甚至是错误的,也想从这本书中寻求答案。】

“一万小时”这个说法来自马尔科姆的《异类》:天才不是天生,而是练出来的。

不过一个人最后的成就,不完全是练习加天赋,而是乘法,某一项为零最后结果就是零。

一、 刻意练习

业余爱好者常常看到专业选手练得很苦,却往往忽视了职业选手的科学训练方法:“刻意练习( …… 阅读全文

398. 霍金简史

年初,在上海图书馆借到《斯蒂芬霍金的科学生涯》一书。读到一半,觉得不该草草泛读,恰好见到博主:白板报组织一次码字日更活动。

于是决定读书时做些摘录,整理出脉络,原书双线并行,一部分历史一部分物理。驽钝如我一个文科从业者,绕道理论,只按兴趣罗列霍金生平。

原书在霍金生前已经出版,今日把这篇笔记整理准备上传,文末需交代去世时间。才惊讶甚至骇异地发现,霍金于英国当地时间2018年3月14日去世,今日恰是忌日三周年。冥冥之中,总有什么在召唤,致敬伟人!

霍金生前,以身残志坚示人,也是励志 …… 阅读全文

398. 机锋过度 —- 《 谈艺录》钱钟书 (二)

钱钟书先生评价赵翼诗:“格调不高,而修辞妥帖圆润。能说理运典,恨锋芒太露,机调过快。”赵翼有《论诗》,较为熟悉的一篇评价唐诗:“李杜诗篇万古传,至今已觉不新鲜。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数百年。”

后一联传颂不绝,已然超出论诗的范畴。单独成句反倒根基稳健,毕竟论及诗文,有谁敢为李杜先呢?就本意看,钱先生的批评确实一针见血,紧跟的比喻尤其令人叫绝:“如新狼毫写女儿肤,脂车轮走冻石坂。”上句随便脑补即可理解,硬笔触及吹弹可破的软肤,实在画面感犹在眼前。

下句颇不能解,寻找网上资料,不知典出何处?如果按照上句的理解,硬物着软体,应该也是用力过度的比喻。

“矮人看戏何曾见,都到随人说 …… 阅读全文

390. 关于李商隐《无题》 — 《谈艺录》钱钟书 (一)

这本《谈艺录读本》,看了下记录,是2010年在孔夫子网上购买。猜想大概是一年中总有几次,读到关于钱钟书先生的事迹和著作,某回心血来潮后下单的。这样的事情,还发生过多次,譬如在某部历史回忆文章中,读到关于梁启超,关于陈寅恪,都有试图去读读他们著作的冲动。

不过这种冲动,随着购书后的束之高阁,逐渐消退了。即便每个字都认识,整篇文章还是如读天书,这才知道学术是有门槛的,无知无畏,也不能帮助一窥象牙塔内的风景。

觉得大概可能永远也不会看懂的,慢慢挂在孔网,让给其他书友。不知道什么原因,这本二手的《谈艺录读本》历经十年,还在书架上,漏网之鱼,亦或是始终觉得总有一天可以读懂?就不得而知了。

…… 阅读全文

366. 一则推文 是如果过关饭否审查的

浏览到关于华总的一篇文章:口罩猎人背后,猎杀故事的花总

摘录一句到饭否,发送失败,因为含有敏感内容。

吴东的网络ID经历了几次变化,最早是“花果山总书记”,主营业务是给官员鉴表;炸号后就是“花总丢了金箍棒”,定位blogger,这在那几年是和vlogger、youtuber一样潮的词,他写阶层鄙视链《装腔指南》,拍五星级酒店里《杯子的秘密》,“像个低配版白岩松”;现在他活跃在小号“花总”,“傻一点,萌一点,蠢一点”,口罩之下的最新人设是,颜值博主。

以 …… 阅读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