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一个字,原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的斋号,因为买到老先生用过的笺纸,古匋文集锦 经埶楼。
古匋文集锦 很容易就查到了,成书后名为《古匋文孴录》,顾廷龙先生在古文字学方面的研究成果,年青时搜集、研究出土战国陶文的成果,书稿为其亲手摹录字形、并加以考释而编成。顾先生是著名古籍版本学家和目录学家,青年时代一直对文字学比较感兴趣,曾自言,若不是从事图书馆工作,他也许会从事古文字研究工作。
不过后面这个斋号就比较费劲,中间这个字眼熟,却不认识,当然也无法电脑输入,因为不会五笔。按马未都先生说法,一个字不认识,你放大看,使劲看就能认识了?这是针对文物鉴定,专家离老远看一眼就断定物品是真是假,大致什么年份,藏家不服气:你都没细看,怎么知道真假?文物的气韵工艺往往就是一眼可以判定,拿着放大镜仔细审视,那是另一个范畴了。
因为志愿讲解玺印,所以对文字也稍有兴趣,本来周边有一圈朋友会刻印,懂文字,问一声就可以了。不过这是觉得应该难为自己一下,憋一段,看是否能找到答案。从知识来说,现在小朋友有什么问题,很容易找到答案。做题不会有一堆的app帮你按图索骥,看似方便了很多,但对于少了对于答案的探索过程。来得太容易,记忆反而不够深刻,往往答案填上去了,考到相似的题目,还是抓耳挠腮。
尝试用关键词“顾廷龙 经 楼”在百度和bing搜索,至于为什么没用谷歌,嗯……
没有答案,能找到顾先生的生平,和各种回忆文章。再尝试“顾廷龙 斋号”,也没有,顾先生虽然在古籍圈子里是如雷贯耳的名字,但还是小众的范畴。是个很令人哭笑不得的现实,从学术和成就上看,私心以为是超过王世襄先生的,后者也是景仰的对象,爆得大名理所应当,不过文玩学术圈,比肩甚至超过王先生的学者比比皆是,却默默无闻。
百度有个搜图的功能,试了几次不算很好,此次也不能例外,拍照上传,过程一波三折,结果也如意料之中不如人意。
断断续续试了几天没有结果,这天在微信上找一个朋友在群里的留言,因为记得留言内容,所以一搜而得。这才发现微信内的搜索功能相当强大,涵盖朋友圈,公众号,小程序等生态圈内的内容。按第一关键字“顾廷龙 经 楼”,理科跳出某古籍群的信息,虽然瘦售卖古籍的一个介绍内容,却扎扎实实出现了完整的关键字内容。
埶 yì 古同“艺”。shì 古通“势”。
这才发现,即便是普世价值的搜索功能,也会因巨头之间的商业壁垒,会出现知识的垄断和隔阂,
现在手机和电脑上的字典字库收录太少了,很多字没有,用笔画也查不到。我现在实在找不到时就在百度里直接搜,比如“孴”可以搜“三个子下面一个日字念什么”?但当半个都不认识,或者字结构太复杂时这个办法也不管用,只能用你上面的办法,打出能认识的字,然后希望搜索引擎给出完整的句子,再复制字。
成功率也不是太高,感觉还是得学点笔画输入。
信息孤岛正在形成。
违背互联网初衷
百度搜图,那是非常之垃圾。也许因为技术还没达到那个程度吧,稍微复杂一些的东西搜出来的结果都是千奇百怪的。其实还有一个办法,电脑配个手写板,emmm,只要不是字库里生僻到没收录的字应该都可以手写出来
手写板是个好办法
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,百度根本就没卵用:搜到10个相同的抄来抄去的内容,要么你已经知道了,要么抓不住重点。这家伙不能搜英文实在太要命了。
谷歌确实也搜不到这个什么楼。不过这个【埶】字可以用微软自带日文输入法自带的虚拟输入板写出来。日文字库里带的字还蛮多的。
虚拟输入板是个解决办法,非常感谢!